小桥 流水 人家 ——邂逅“蠡墅四桥”
小桥 流水 人家
——邂逅“蠡墅四桥”
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李芬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两岸斑驳的粉墙,低水的黛瓦,坑凹的井栏,幽深的庭院,记录着二千多年蠡墅镇古往今来的故事……
春秋吴越争霸,越灭吴后,越大夫范蠡在阖闾城南五里处筑墅而居,而后此处渐成一集镇,因范蠡在此筑墅而居,遂名“蠡墅”。小镇曾一度繁荣,从现存老街众多的古庙、古宅、古碑、古井、古桥、古树,足以证明小镇曾经的辉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她婷婷玉立,顾盼生辉。
有些朴实的风光,总在容易被人遗忘的地方,如今的蠡墅,处处透着别样的美。蠡墅镇自蠡墅桥向西,都是沿河枕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沿河码头。沿着老街自东往西走,可以看见四座古桥,依次是蠡墅桥、太平桥、永兴桥、须茂桥。“蠡墅四桥”基本都在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具有苏州农村典型的石桥式样,虽然刻满了岁月沧桑,石桥却依然稳固,至今还是老街居民进出的必经通道。四座古桥和河两边绵延的石驳岸组成了苍古的水上风景。古桥串联,构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
蠡墅老街上,当地原住的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口居多。清晨的古镇,是恬静的,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唯有鸟儿在欢唱、小狗在奔跑、老人在漫步。软糯的苏州话,清晨的阳光照在水面,反射到他们黝黑的脸上,恬淡而自然。当地的老人们,炉子生火、河边洗衣、邻里话家常,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他们依旧保持着那份简朴和纯真。
镇内,蠡墅港等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古朴清幽。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此时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古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江南水乡的早晨,淡淡的霞光,清澈的河水,一切都浸在霞光柔和美丽的色调中,令人陶醉。古桥横波静卧,古树散落其间,漫步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就如同在逛一座没有围墙的江南城市建筑博物馆。
漫步老街,老街区中心的两座“蠡墅桥”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古桥和新桥并列街头,新桥之上,车水马龙,而古桥映水,却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小小的古桥,曾经却是连接蠡墅镇上塘、下塘的主要通道。只见桥身小巧玲珑,台阶平坦,桥柱上伫立着四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石狮。拱桥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型桥洞,倒映水里,满月印象。古桥简单、平凡、朴实、无华,在车来车往中和风沙骄阳下,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透过历史的积淀,波光中似乎依然闪烁着昔日的辉煌。
沿着蠡墅现保存最完整的一条长条石街一路向西,两岸河水灌溉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水边,微风拂柳,垂柳依依。一群孩子正背着书包,踏着欢快的步伐从太平桥上跑过,爽朗的笑声在空着回荡。横跨水老鸦浜的太平桥,同样也是梁式的花岗石桥,石桥古朴典雅,精巧别致,桥面由四块花岗石条并列铺成,两侧历经沧桑的金属围栏,锈迹斑斑,却印证着曾经的历史。河水清澈见底,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绿色的树,为蠡墅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古桥在霞光的映照下折射出温润的气息,更显硬朗。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途径栈廊浜,又遇永兴桥,此桥别名“瓦梁桥”,花岗石的梁氏小桥,桥堍旁的青石碑刻上清楚地记载着清嘉庆二十一年百姓捐款维修的情况。如果不是问了当地的老人,你很难看出这座不太显眼的石桥,竟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任时光流逝,它依旧保留着自己应有的宁静与优雅,厚重的青石板仿佛诉说着千年来的过往,不疾不徐,湿蕴、古雅、静谧。凉风习习,湖水潺潺,绿影环抱,虫鸣鸟叫,淡淡的霞光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一切都如画般美好,美得令人窒息。
继续沿河漫步到古镇西侧的须茂桥,只见花岗石的单孔拱桥横卧河面,气势雄伟,显得格外古老悠久。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桥洞倒影成满月,美轮美奂。遥望桥洞两侧桥联,西侧有“一镇生新虹焕彩,八方占瑞月重轮”桥联,东侧有“东西关键合源流,南北要津通巷陌”。据说此桥在过去蠡墅小学校在时,人流量川流不息。 傍水而居,踏桥而过,转眼就是百年千年的时光。如今的须茂桥,已经很少有人通过。它就这么静静地矗立在村旁小河上,任凭时光流淌。
驻足,古桥,仰望对岸的一株百年银杏,不由地心生敬畏之情。在悠悠的生命长河里,须茂古桥和百年银杏隔岸相望,桥树相守,静待丰盛。它们坐看云卷云舒,荣辱不惊,心若止水,以一种超凡的执着与平和坚守的朴实形象,任由万物争奇斗艳,兴衰轮回。银杏树的树影倒映在千年蠡墅港面上,好像在诉说着蠡墅古镇千年的沧桑岁月。蠡墅古桥、银杏古树,它们已经成为了古镇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也将继续引领蠡墅百姓不断追逐人生美好的梦想。
于桥头,望秋水天长,倚栏杆,任思绪流浪,古桥的倒影就在微风中荡漾。如今,古桥依旧在,岁月历沧桑,剥落的栏杆,斑驳的石板,承载了多少孩提的欢笑。古桥依然静立在河面上,依然是那么伟岸,那么厚重,日复一日地向路人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蠡墅四桥,古朴厚重,记录了蠡墅的历史,千年河长,见证了蠡墅的沧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